2.11 职场中最实用的三个思维模型
"这个需求怎么说清楚?" "这堆任务怎么排优先级?" "述职报告怎么写?"
每次遇到这些问题,是不是感觉脑子有点乱? 今天我们就聊三个特别实用的思维模型。
不是那种看完就忘的"高大上"框架, 而是真的能用、常常用、越用越顺手的工具。
一、总分总模型:让表达更清晰
什么是总分总?
简单说就是:先说结论(总),再说细节(分),最后重申(总)。
就像写周报: "本周完成了订单系统优化(总) 具体包括修复了三个性能问题,优化了两个接口,新增了监控(分) 整体性能提升了30%(总)"
实战场景
1. 写周报
差的版本: "这周修了三个bug,开发了两个功能,参加了四个会议..." (领导看完:所以重点是什么?)
好的版本: "这周主要完成了订单系统的性能优化(总) - 修复了三个性能瓶颈 - 优化了两个核心接口 - 系统响应提升了30% 整体达到了预期的优化目标(总)"
2. 技术方案汇报
差的版本: "我们要用这个技术,那个框架,还要用什么什么..." (听众:所以你要做什么?)
好的版本: "这个方案主要解决订单峰值问题(总) - 优化系统架构 - 增加缓存机制 - 改进数据处理 通过这些措施,系统可以支撑双十一峰值(总)"
二、优先级四象限:让工作更高效
什么是优先级四象限?
把任务按照"重要"和"紧急"分成四类:
- 重要且紧急(第一象限)
- 重要不紧急(第二象限)
- 紧急不重要(第三象限)
- 不紧急不重要(第四象限)
实战场景
1. 处理各种任务
重要且紧急:
- 线上故障
- 重大bug
- 老板要的报告
重要不紧急:
- 系统重构
- 技术升级
- 团队建设
紧急不重要:
- 各种会议
- 日常报表
- 临时帮忙
不紧急不重要:
- 茶水间八卦
- 日常闲聊
- 整理工位
2. 排期安排
早上来到公司:
- 产品经理说有个紧急需求
- 测试说发现个严重bug
- 运维说要升级系统
- 同事说要帮看个问题
按四象限排序: 1. 先处理严重bug(重要且紧急) 2. 再看紧急需求(评估重要性) 3. 安排系统升级(重要不紧急) 4. 最后帮看问题(不紧急不重要)
三、STAR模型:让经历更有说服力
什么是STAR?
- Situation(情境):什么背景
- Task(任务):做什么事
- Action(行动):怎么做的
- Result(结果):达到什么效果
实战场景
1. 写述职报告
差的版本: "我负责了订单系统的开发维护,完成了性能优化..."
好的版本: "Situation:订单系统在双十一期间频繁超时 Task:需要优化系统性能,确保双十一稳定性 Action:
- 梳理系统瓶颈
- 优化数据库查询
- 引入缓存机制
-
添加监控告警 Result:
-
系统响应时间降低70%
- 双十一零故障
- 经验在团队内推广"
2. 面试介绍项目
差的版本: "我做过订单系统,用了各种技术框架..."
好的版本: "S:公司准备双十一大促 T:负责订单系统的性能优化 A:通过以下步骤:
- 性能压测定位问题
- 优化系统架构
- 增加缓存机制
- 改进数据处理 R:系统最终支撑了双十一百万订单"
这三个模型的配合使用
1. 写文档时
- 用总分总组织整体结构
- 用四象限突出重点内容
- 用STAR描述关键实践
2. 解决问题时
- 用总分总梳理思路
- 用四象限确定优先级
- 用STAR总结复盘
3. 汇报工作时
- 用总分总组织语言
- 用四象限展示重点
- 用STAR讲述成果
最后的建议
1. 少即是多
- 与其记100个用不上的模型
- 不如精通3个天天都用的工具
2. 多实践
- 不要只是记住
- 要在日常工作中刻意练习
- 直到形成肌肉记忆
3. 灵活运用
- 模型是工具不是教条
- 根据场景灵活调整
- 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
记住: 思维模型就像我们常用的工具, 不是放在工具箱里就有用, 而是要经常拿出来用, 用着用着就顺手了。
(这篇文章就是用总分总写的,你发现了吗?)
💬 评论
📱 公众号: 辣条加辣
更多职场、个人成长、程序员副业的探索和思考